Web3世代交替:00後崛起,青鳥行動、WTT展現年輕力量

加密產業的世代交替:年輕不再是標籤,而是現實
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如果還在用「年輕有為」來形容誰,那可能就落伍了。這兩個字,在幣圈裡早就成了基礎配置,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入場券”。最近紅林律師在網路上看到一張「Crypto 行業年輕面孔」榜單瘋傳,BNB、SVM、Infini…名字眼花繚亂,從研究員到風險投資 (VC),從交易所運營到迷因 (Meme) 社區創始人,放眼望去,清一色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最小的 19 歲,最大的也不過 27 歲,簡直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進錯了平行時空。
這些年輕人可不是什麼花瓶擺設,他們是項目的靈魂人物,是新敘事的引領者,更是社群的組織者和資本的調度者。看到這份名單,紅林律師忍不住感慨:「一個殘酷但真實的事實,Web3 其實已經是 00 後的天下了…」
Web3 的新面孔:00後的崛起
這波加密浪潮,不像是過去傳統產業那種漸進式的轉型,而更像是直接把船開到一個全新的海域。這些 00 後,很多根本沒有經歷過 Web2 的洗禮,他們一出生就「活在鏈上」。Web3 對他們來說,不是轉型,而是他們的本職,是他們呼吸的空氣。他們從小就在玩區塊鏈遊戲,泡論壇,對鏈上的各種規則、行銷手法、數據節奏瞭如指掌,甚至比那些「老司機」更敏銳。
加密貨幣產業的年輕化浪潮
這種現象的背後,其實反映了一個更深層次的趨勢:加密貨幣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徹底的年輕化。這不僅僅是年齡上的年輕,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做事方法上的年輕。老一代的從業者,或許還在用傳統的商業邏輯去思考問題,但這些年輕人,他們更關注社群的共識、用戶的體驗、以及如何用創新的方式去顛覆現有的規則。就像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 青鳥 行動,背後不乏年輕世代的身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訴求,展現了新世代的活力。
為何年輕人能勝出?時間與規則的演變
這可不是紅林律師一時的情緒化發言,而是基於現實的推演!現在的區塊鏈產業,說實話,發展進度有點…嗯…不盡人意(特別是以太坊上的穩定幣項目)。如果真的要迎來應用大爆發,樂觀估計,可能還要 5 到 10 年。到那時候,現在的 00 後正好 30 到 35 歲,正值技術、資源兼備的黃金年紀,正是可以大展拳腳的時候。而 80 後、90 後呢?很多人可能已經過了最能拼的階段,無論是體力還是精力。如果還想在這個行業裡繼續折騰,大概率只能轉型做投資人,或者憑藉多年摸爬滾打的經驗,貢獻一些職場生存技能,像是狼人殺、甄嬛傳之類的…留給他們衝鋒陷陣的機會,真的是越來越少了。
經驗不再是萬能:話語權、社群感知與資訊敏感度
現在的 Web3 世界,早就不是靠經驗就能穩坐釣魚台的地方了,而是要靠話語權、對社群的敏銳感知,以及對資訊的高度敏感。而這些東西,往往不在那些資深人士手裡。名單上的年輕人,幾乎沒有「傳統金融」、「互聯網大廠」的背景標籤。你可以說他們缺乏社會歷練,但反過來說,他們也少了那些路徑依賴和有毒的存量思維。他們不是從 Web2 轉型到 Web3,而是直接「生在鏈上」,這思維邏輯的起點就完全不一樣。
Web3 原生世代:沒有包袱,敢於衝鋒
他們從大學社團就開始接觸項目,當 KOL,建立社群,對鏈上的遊戲規則、行銷手法、數據節奏、生態聯動,有著遠超「老司機」的理解。他們沒有什麼包袱,自帶一套話語體系,敢說敢試,甚至樂於衝鋒踩雷。像是最近爆紅的 wtt 世界桌球職業賽事,年輕選手們敢打敢拚的精神,不就像這些 Web3 的年輕創業者嗎?他們的技術能力和市場觸覺,是真正意義上原生的「鏈上物種」。
新的信任體系與協作方式:朋友圈、TG 群與 Meme 文化
更重要的是,這些年輕人之間,形成了一種新的信任體系和協作方式。他們不是靠「師徒制」或「平台輸血」,而是靠朋友圈、TG 群、RedBook 動態,以及不斷變換敘事的迷因 (Meme) 文化。這種合作方式,老一輩的人很難融入,甚至根本看不懂。例如,一個好的 fantasy life i: the girl who steals time 遊戲迷因,可能比一份冗長的白皮書更能吸引社群的關注。這種現象,就像是 路怒症 一樣,不同世代對於交通規則的理解和反應,有著巨大的差異。
老一代 Web3 從業者的挑戰:被動「加班」的宿命
如果你是 Web3 的 80 後、90 後從業者,這幾年可能已經有點心力交瘁:牛市一波接一波,技術敘事從 Layer1 講到 RWA、再講 AI+Crypto,這節奏快到讓人喘不過氣。就像最近 仁寶股價 的波動,每天盯盤都讓人神經緊繃,更別說還要跟上各種新概念。
你可能做了很多「結構性正確」的事,比如發鏈、做錢包、做公會、管基金,但回頭看,真正贏得市場的,反而是某個 23 歲研究生一邊上課一邊做出來的空投 Bot、代幣情報分析、鑽石手社群。有時候,你辛辛苦苦研究 主權基金 的投資策略,還不如一個迷因圖更能帶動幣價。
速度、流量與話術:規則的轉變
你不是不努力,而是節奏不對。對今天的 Web3 世界來說,速度勝於規模、流量勝於基礎、話術勝於經驗。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遊戲規則變了。Crypto 的技術開發正越來越模塊化、產品化,對「精英開發者」的依賴反而下降;而圍繞社群、流量、代幣經濟設計的複雜度則在上升。敘事變得更快,熱度更短,項目生命週期壓縮,運營和博弈策略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就像 蘇花公路 的改建一樣,過去可能需要十年磨一劍,但現在可能要更快、更靈活。
從「能做」到「能表達」:行業對人的要求轉變
這就意味著行業對人的要求變了。從「能做」變成「能表達」;從「技術型」變成「反應型」;從「積累資產」轉為「創造情緒」。過去埋頭苦幹的技術宅,現在可能要學著像 苗博雅 一樣,能言善辯,才能在社群裡呼風喚雨。在這樣的環境下,年輕的好處不是「便宜」,而是他們具備更短的反饋周期、更少的路徑依賴和更靈活的社交操作方式。他們的「第一性原理」就是社交網絡,而不是白皮書。
中年人的參與成本:退居二線的無奈
中年人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參與成本太高」。沒法隨時隨地熬夜衝 Discord、不能一周三飛搞生態活動、更沒法把社交帳號變成生活的延伸。這時候你只能退居二線,做天使投資人、搞投研、講行業知識。這其實也是紅林律師那句「頂多做好投資支持型工作」的真實含義。就像 劉揚偉 這樣的企業家,雖然經驗豐富,但要像年輕人一樣每天泡在社群裡,也確實力不從心。
Web3 老 OG 如何傳承?交棒的藝術
1961 年,26 歲的李敖在台北寫下《老年人和棒子》,旁徵博引、文風辛辣地質問當時知識界那些「既不退場,也不帶徒,不願交棒」的前輩。他說:「青年人最怕的,不是你不給棒子,而是你拿著一根落了伍的棒子,還要反手在他們頭上敲一棒。」這句話橫跨六十年,今天讀來仍像是對 Web3 世界裡不少「老韭菜」和「圈裡老人」的精準點名。 有些 新聞 事件,就像這根落伍的棒子,抓在手裡不放,反而阻礙了年輕人的發展。
別高估「傳承慾望」:空心棒的隱憂
李敖那一代人寫棒子,是寫學術、政治、文化的代際焦慮。而今天我們說「Crypto 的棒子」,說的是技術話語權、流量組織力和社群控制權的真實轉移。棒子不再是抽象的「理想」或「傳統」,而是實打實的節點、Token 和行業圈子的影響力。就像 威力彩 的頭獎一樣,誰都想拿到,但拿到之後能不能用好,又是另一回事。
李敖在文章中提醒年輕一代別太高看老年人的「傳承慾望」——很多人連棒子都沒拿穩,更多人交出來的,只是一根被時間掏空、只剩塗層的空心棒。他們口口聲聲說支持年輕人,但到真正涉及資源分配、項目上線、投票拍板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支持」只是姿態,權力還在自己兜裡。「你來提案,我來拍板;你來運營,我來簽字;你來衝鋒,我在群裡『+1』。」結果是,你以為在接力,其實只是在打工。 就像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 王文洋包養 事件,表面上是給了年輕人機會,但實際上呢?
幕後操盤手:資源、節奏與風險控制
所以問題從來不是老不老,而是你有沒有真正那個「交棒」的意識和能力。別忘了,每一代技術革新,都會有一批「幕後操盤手」。他們不搶鏡,但抓資源、控節奏、壓風險。中年人未必需要下場和 00 後爭搶流量,但可以和他們談 Deal、配資源、保下限。你可能做不了一個 23 歲的內容博主,但你可以投他、孵化他、服務他,把自己變成年輕人發力的槓桿和底座,主動做好傳棒子的那個人。就像 蔡力行 這樣的管理者,更應該思考如何賦能年輕團隊,而不是事必躬親。
共生而非對抗:Web3 的未來
真正值得敬重的「Crypto 老人」,不是站在舞台正中假裝年輕,而是站在舞台後面,讓年輕人真正跑起來。不是講「我當年」,而是幫他們講「你現在」。不是搶「下一棒」,而是讓「下一棒」變得更好接、更能跑、更少走彎路。畢竟,這場大潮不是對抗,而是共生。就像 布萊頓 對 利物浦 的比賽,老牌勁旅也要不斷學習新戰術,才能保持競爭力。
時代的命運:重新學習與適應
這不是一場「年輕人取代中年人」的戲劇,而是 Web3 產業從「技術主導」轉向「敘事主導」的結構性變化。而這一變化,最先感知、最先適應的,就是那批「19 歲上推、23 歲寫合約、25 歲開項目」的新一代從業者。他們就像是突然學會了 ocha 的泡法,能夠調配出最受歡迎的味道。
從技術主導到敘事主導:結構性變化
過去,在 Web3 的世界裡,技術是王道,誰掌握了底層的密碼學、誰能寫出更高效的智能合約,誰就能呼風喚雨。但現在,光有技術還不夠,你還需要會講故事、會行銷、會社群運營。 就像 莊宗輝 這樣的技術大牛,如果不懂得如何將技術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故事,也很難在市場上獲得成功。這種轉變,就像是從單純的產品製造,變成了品牌營銷,考驗的是綜合能力。
我們需要向年輕人學習
他們不需要我們教,而我們得學會重新學習。學習他們如何利用社群的力量、如何快速迭代產品、如何用迷因文化來吸引用戶。就像是學習一門新的語言,雖然困難,但卻是融入新世界的必經之路。就像要學會 白馨儒 這樣的年輕人一樣,擁抱新的思維方式和工具。 如果還停留在過去的思維模式中,只會被時代所拋棄。畢竟,這就是時代的命。 或許可以考慮去 帛琉 放鬆一下,思考一下未來的方向。但重要的是,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學習,才能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生存下去。 當然,如果能有 520優惠 就更好了,讓學習的成本更低一些。 至於那些還在為 plg 冠軍賽 爭得頭破血流的人,或許應該停下來思考一下,真正的競爭,並不在於一時的輸贏,而在於是否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曾經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革,並且在這個變革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即便我們曾經因為 哮吼 而感到沮喪,但我們依然可以選擇重新站起來,迎接新的挑戰。 即使是面對 uzi 这样的传奇人物,我们也要保持学习的态度,才能不断进步。 即使是面对 總統府 这样庄严的地方,我们也要保持谦卑的心态,才能不断成长。 而 徐培菁 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