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数据爬升是真复苏?警惕数据背后的城乡差距与结构失衡
缓慢爬升的消费数据:是复苏还是假象?
整体数据:喜忧参半的增长
看着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9%,乍一看,好像形势一片大好。但仔细一琢磨,这5.9%的增长率,真的是我们期待的经济复苏的强劲引擎吗?或者,它仅仅是建立在去年同期低基数上的数字游戏?要知道,去年这个时候,大家还在小心翼翼地捂紧钱包,消费自然上不去。如今,放开管控后,报复性消费如果仅仅带来这么点增长,恐怕远低于许多人的预期。更何况,如果把汽车消费这个“大头”刨除在外,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率只剩下6.0%,这数字就更显得有些乏力了。所以,别急着欢呼,这增长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还真得好好掂量掂量。年初累计的4.6%增长率,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实际增长可能更加有限。
城乡差异:乡村消费的疲软
再来看看城乡消费的对比。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0%,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只增长了5.3%。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刺激消费这件事上,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城镇居民可能更容易受到各种消费活动的影响,也更有消费能力。而乡村地区,受到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消费意愿和能力相对较低。城乡差距如果持续扩大,那么整体消费的增长动力就会受到制约。我个人认为,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口号,更要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让他们有钱可花,才能真正激活乡村消费市场。不然,指望他们贡献更多的消费额,恐怕有点不切实际。
消费结构:谁在消费,消费了什么?
商品与餐饮:此消彼长的关系
商品零售额和餐饮收入,一向被看作是消费的两大支柱。3月份商品零售额增长5.9%,餐饮收入增长5.6%。表面上看,两者都在增长,但仔细想想,餐饮收入的增长,是不是一部分挤占了商品零售的份额?毕竟,大家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多下馆子,自然就会减少在其他商品上的支出。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值得我们警惕。餐饮业的火爆,或许掩盖了其他行业的困境。我始终觉得,健康的消费结构应该是均衡发展,而不是过度依赖某个行业。
零售业态:电商的持续强势与传统零售的挣扎
再来看看零售业态。便利店和超市的零售额同比增长还算不错,但百货店和品牌专卖店的增长就显得有些惨淡了。尤其是百货店,仅仅增长了1.2%,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什么?说明传统零售业态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电商的冲击、消费习惯的改变,都让传统零售业雪上加霜。如果他们再不思变,恐怕未来的日子会更加难过。我个人认为,传统零售业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找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
网上零售:虚假繁荣?
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9%,看起来非常亮眼。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字背后有多少是虚假繁荣?有多少是商家为了冲业绩而采取的刷单行为?而且,网上零售的增长,是不是也挤压了线下零售的空间?毕竟,大家的消费总额是有限的,网上消费多了,线下消费自然就会减少。更何况,网上购物的体验和服务,真的能和线下购物相媲美吗?我对此表示怀疑。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亲身体验的商品,比如服装、鞋帽等,网上购物的局限性就更加明显。穿类商品网上零售额甚至出现了0.1%的下降,这或许也说明了消费者对于网上购物的理性回归。
细分品类:冰火两重天
必需品与可选消费:生存还是享受?
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细分数据来看,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13.8%,饮料类却下降了0.5%。这说明什么?说明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大家更倾向于购买必需品,而减少对可选消费品的支出。毕竟,填饱肚子才是第一位的,享受生活只能放在后面。这种消费结构的转变,反映了消费者信心的不足。如果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不好,自然会更加谨慎地花钱,把钱花在刀刃上。当然,体育娱乐用品类和家具类的大幅增长也说明一部分人还是有较强的消费意愿,但整体来看,必需品消费的坚挺,更像是对消费疲软的一种无奈的注脚。
汽车消费:政策刺激下的昙花一现?
汽车类消费同比增长5.5%,这个数据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汽车消费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刺激。各种购车补贴、减税政策,确实能够在短期内刺激汽车消费。但是,这种刺激政策的效果往往是短暂的。一旦政策退出,汽车消费很可能就会出现断崖式的下跌。而且,考虑到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各种品牌都在打价格战,这种价格战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长远来看,汽车消费的可持续增长,还是要依赖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信心的增强。
“数据修订”:障眼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官方公布的这些数据,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数据修订”,很可能只是为了让数据看起来更好看一些。什么“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说白了,就是为了掩盖真实的经济状况。而且,每次修订都会强调“与上年可比”,但实际上,统计口径的变化,早就让这些数据失去了可比性。所以,对于这些数据,我们只能作为参考,千万不要盲目相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身边的真实情况,看看大家的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看看大家的消费意愿有没有增强。这才是判断经济形势的真正依据。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